网站首页 > 跨省联动,远程协同: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金乡分中心成功完成首例跨省远程异地评标项目

跨省联动,远程协同: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金乡分中心成功完成首例跨省远程异地评标项目

      2025年9月25日,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金乡分中心联动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厦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三地远程协同成功完成了阳光云境电梯设备采购及安装工程项目的评标工作。这是一场依托信息技术手段、打破地域空间限制的跨省远程异地评标项目,成功实现了三地评标专家同步协作、在线评审,此次项目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金乡分中心在推进公共资源交易跨区域协同评审、拓展跨区域合作、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是高效联动、紧密协同、携手共进,奠定跨省评标坚实基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充分发挥枢纽作用,统筹协调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金乡分中心做好项目相关筹备工作,并积极牵头对接厦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就技术环境、系统兼容、流程规范、应急处理等环节进行多次沟通和联合测试,全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协调保障。厦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积极配合,全力部署,确保本地软硬件系统与主场系统无缝对接、高度兼容,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属地抽取、云端协同、资源共享筑牢公平公正“防火墙”具体而言,就是该项目严格遵循“主场抽取主场专家、副场抽取副场专家”的原则。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金乡分中心与厦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依托各自的省级综合评标专家库,独立、随机地抽取属地专家。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专家通过高速网络音视频系统,共同接入一个虚拟的“跨省共享专家池”,组成评标委员会。这一创新做法成功打破了物理空间和行政区划带来的地域限制,将过去分散的专家资源高效整合,实现了优质评审智慧的跨省域流动与协同,极大提升了评审的专业性和覆盖面。更重要的是,它从制度设计源头上有效打破了“熟人效应” 和“地方保护”的潜在壁垒。专家在异地、独立的环境中开展评审工作,从物理和心理上隔绝了不必要的干扰,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廉政风险防火墙”,使评标活动在阳光下运行,公信力与权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三是云端服务、多点分散、线上监管,创新全流程不见面评标体系此次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得益于前期坚实的技术准备,更在于评标模式的革命性创新,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金乡分中心作为主场,首次开展跨省合作,面对全新的挑战,金乡分中心全面升级了封闭评标区和公共区域监控系统,新建了24个配备专业设备的独立玻璃评标仓,优化升级了4个代理在线服务席位,并把24个独立评标仓1-24顺序编号,通过抽号辅助工具按照评标专家“同室不同标、同标不同室、同室间隔坐、招标人代表与其他评标专家有效隔离”的原则,把24个独立评标仓随机组合分散在4个在线服务席位上,打破了传统集中式评审,实现了全流程、多角色“云端服务、多点分散、线上监管”的重大突破。

     (一)云端服务。招标代理人员无需进入评标室,全程通过呼叫系统(24个独立评标仓均配备了呼叫设备)和评标系统视频会议系统进行实时答疑与服务,极大减少了人为干扰,提升了流程的规范性与透明度。

    (二)多点分散。依托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3名评标专家在金乡分中心,1名评标专家在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1名评标专家在厦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金乡分中心封闭评标区内设有独立的招标人代表室和其他评标专家室,评审时,根据角色不同,金乡分中心3名评标专家被分散在不同评标室的不同评标仓内,实现了同标不同室、招标人代表与其他评标专家有效隔离、互不见面,整个评审过程实现了5名评标专家多点分散在主副会场多个独立评标单元内同时开展工作。这种物理隔离方式,进一步筑牢了评审工作的保密与公正防线,确保了专家评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

    (三)线上监管。招标人、行政监督部门及交易中心见证人员全程在线,通过音视频监控系统对主、副场所有评标环节进行实时、同步、全景式的线上监督与数字见证,形成了全流程可追溯的监督闭环,实现了阳光交易的新高度。

       本次跨省远程异地评标项目的成功,不仅有效打破了地域壁垒,整合了异地专家资源,为今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也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要素资源跨区域流动提供了交易服务领域的实践样本。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金乡分中心将继续总结此次跨省合作经验,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和协作机制,积极拓展远程异地评标合作朋友圈,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金乡分中心 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