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动“放管服”改革,积极推动交易平台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经开区分中心创新数据管理机制,依法依规促进数据高效共享和有序开发利用,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推动公共资源交易高质量发展。
一、创新数据管理机制。一是全面分析,准确把握交易现状。对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综合交易等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数据进行每月一统计,按半年度、年度等交易周期进行统计分析。2022年上半年,济宁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经开区分中心进场交易项目35宗,控制价总额21649.75万元,成交价总额20148.67万元,节约资金1501.07万元,节支率6.93%。中心按照招标项目类型,通过对上半年交易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向区党工委、管委会及行政监管部门提出意见建议20余条,进一步提升和规范了我区公共资源交易工作,为经开区项目建设、规范程序、决策制定和交易监管提供了数据支撑。二是深度分析,精准了解真实情况。对不同交易方式、不同性质投资主体、不同交易类别、不同行业类别的交易数据进行统计,并对各类交易有效参与情况、未按照相关要求应进未进、企业自主实施招标和节支率不平衡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并将分析报告呈送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分管负责人,为科学准确决策提供了参考。三是定期报送,按时提供决策建议。每月末直接抓取上个月的交易数据,明确专人按每月、每半、每1年将交易数据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现交易数据实时交换共享。
二、深化数据高效共享。一是全力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水平。深入推进“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融合发展,坚持应进必进、统一规范、公开透明、服务高效原则,加快推进平台交易全覆盖;深入推动电子招投标平台全省互联互通建设,实现各招投标主体信息、CA数字证书和电子印章等交易信息的全省共享共用;全面推动远程异地常态化运行,截止到2022年8月份,我区共完成远程异地项目26个。其中,与市中心、太白湖新区、高新区、邹城市、嘉祥县、梁山县等8个地区完成市域内远程异地评标项目22个,与泰安市、威海市、聊城市阳谷县等3个地区完成省域内远程异地评标项目4个,6月份、7月份、8月份连续3个月建设工程类远程异地评标项目占当月开标项目比例达100%,有效促进了专家资源跨区域跨领域共享。二是优化交易流程,提升服务质量。精简项目进场交易准入要件,全面推行政府采购供应商法定资格证明材料告知承诺制,提升供应商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便利程度;深度推动使用专家费支付平台,2022年线上支付专家评审劳务报酬40余笔,实现在线支付痕迹可溯、主体可查、数额可对,使用率达到100%;2022年累计缴纳保证金金额2499.75万元,保函缴纳次数比例68.06 %,保函缴纳金额比例83.45%,保证金缴纳金额同比增长43.96%,为企业“松绑”,大大减轻了企业现金流压力。
三、促进数据有序开发利用。一是规范招标投标活动。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与行政监督平台、政府采购交易监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等实现互联互通,聚焦交易公平公正,有效规范了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配合行业行政监管部门健全信用评价和信息归集、公开、运用等机制,依法依规开展联合激励和联合惩戒,促进市场有序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二是加强围标串标防范整治。运用特征码比对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公共资源交易活动进行监测分析,及时有效预警围标串标等违规违纪问题,保证公共资源交易“阳光”运行。三是挖掘数据潜在价值。运用大数据统计分析功能,从交易分析、主体解析、市场经济分析等多个角度,对公共资源交易活动进行深度分析、监测、预警,挖掘交易数据潜在价值。
“互联网+”已成为各行业发展的新常态,“大数据”已成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对市场主体的事中事后监管的必要手段。接下来中心将深化“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大胆破局,持续创新,促进数据高效共享和有序开发利用,持续推动公共资源交易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