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济宁经开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水平,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区中心)以优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营商环境为工作重点,持续在深化平台整合共享上狠抓落实,多措并举不断提升公共资源交易业务能力,助力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创新发展,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今年以来,区中心坚持立足服务大局,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放大比较优势、巩固传统优势、塑造新的优势,持续推动全区公共资源交易工作提质增效。一是试行减免诚信企业投标保证金,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完善招标投标交易担保制度进一步降低招标投标交易成本的通知》(发改法规[2023]27号)文件精神,加快推动招标投标交易担保制度改革,鼓励减免政府投资项目投标保证金,区中心积极与市中心、市住建局和招标人充分沟通对接,有效降低项目投标保证金数额,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市工程建设领域招投标信用体系建设。二是区中心顺利完成济宁市首例“1+N”远程异地评标项目,主场设在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副场分别设在泰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聊城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这是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数字化改革发展的又一重大应用性成果,是优化营商环境常态化工作的再探索、再创新、再突破。三是区中心在市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开设了“企业闲余”交易模块,畅通了闲置设备回收处置供需对接渠道,推动了非国有资产类企业的闲置设备、股权等资产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交易。
二、聚焦提质增效,优化交易服务质量。为全力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系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区中心进一步梳理流程、简化办事环节,以精准、精细、精致的服务为交易主体纾困解难,建立了重点项目“标前主动对接、标中精细服务、标后跟进回访”的全程精细化服务长效机制,全方位为交易各方提供“保姆式”周到服务。一是增设“标前岗”,根据招标人发布的招标计划,主动对接,靠前服务,为招标人提供政策宣贯、流程指导,协助招标人提前做好项目交易资料收集等准备工作,确保交易项目按既定计划推进。二是全面推行“不见面交易”服务模式,区中心以全流程电子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为抓手,依托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全面推行线上投标、不见面开标、线上评标、数字见证等“不见面交易”举措,为交易各方提供便利,营造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公共资源交易环境。三是交易活动结束后,积极开展标后回访工作, 中心成立服务小组对各方交易主体开展集中实地走访和全面电话回访,全面深入了解在交易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不断加大政策宣传指导和涉企纾困解难力度,与企业或单位主要负责人、联络人建立“亲清”关系,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畅通联系对接服务渠道,促进交易服务再优化、效率再提升。
三、聚焦主责主业,加强人员业务培训。为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区中心及时梳理并学习贯彻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最新制度文件,紧跟政策调整步伐,全面提升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增强干部职工履职能力。一是区中心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参加市中心举办的全市公共资源交易系统专业能力提升培训班,此次培训在政策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加强引导,内容丰富多彩、方式灵活多样、授课贴合实际,充实了理论知识,开拓了工作思路,提高了业务技能,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也对我中心今后的工作起到了方向引导和正向激励作用。二是区中心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进行《济宁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专题学习,引导全体人员立足平台职能,进一步提升优化营商环境认识水平,不断提升交易制度化、规范化、电子化服务效能,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三是区中心组织工作人员分别在市中心会场和区中心会场参加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联合举办的《山东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招标文件示范文本》宣贯培训会议,通过此次培训,去中心在优化服务模式、提升平台服务水平等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下一步将全力配合行政监管部门持续做好《示范文本》的全面推广宣传和实施应用工作,为规范工程造价咨询行业招标投标活动,构建公平、公正的工程造价咨询服务市场环境做好交易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