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为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入脑入心落地见效,济宁经开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以“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为重要抓手,着力做好新时代公共资源交易工作,切实提升市场主体幸福感和社会满意度。
一、坚持制度规范,推进交易透明化。经开区分中心坚持“以制度管人,用流程管事”的总体思路,依据《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不见面”网上办理事项清单4.0版》,强化备案登记、招标计划(公告)发布、开评标场地预约、专家抽取、不见面开标、电子评标、远程异地评标、定标等“不见面”网上办理事项的管理,进一步提高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我市公共资源交易的便捷度和透明度;参照《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见证服务工作清单》,规范项目进场阶段、公告信息及招标文件发布阶段、专家抽取阶段、开评标阶段、交易结果确认等阶段的见证服务流程,以规范的制度和标准的流程促进公共资源交易配置效率的提高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二、坚持管理创新,推进配置市场化。按照“应进必进”、“能进则进”的原则要求,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覆盖范围扩大到适合以市场化方式配置的各类公共资源,积极破除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区域壁垒。参照《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目录》《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业务工作规程》,鼓励非政府采购工程、货物、服务项目以及未列入《目录》资源进场交易。目前经开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覆盖范围由传统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国有产权交易逐步扩大到以市场化方式配置的民营企业闲置资产交易。研究制定《创新开展“企业闲余”交易实施方案》《7部门试点行动方案》,帮助民营企业挂牌闲置资产11991.1645万元,通过网络竞价方式,推进民营企业高效、规范处置闲置资产,为民营企业采购和盘活闲置资产创造了积极条件。
三、坚持科技创新,推进服务精细化。坚持为民办实事,为市场主体减负降费,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进一步促进公共资源交易数字化转型。积极推进CA互认,推广电子保函,推动使用电子证照,加强交易现场数字见证服务,实现档案电子化管理,专家评审费在线支付。截至2023年底,累计为503家企业释放投标保证金金额24356.46 万元,电子归档项目295个,完成远程异地评标项目130余个。通过数字交易、数字服务、数字监管等举措提升公共资源交易服务质量,优化营商环境,提高社会满意度。
四、坚持数学赋能,推进监管智慧化。通过“云视通”公共资源交易数字见证平台,强化信用监管、智慧监管手段,对重点企业、业务流程、开标环节、评标过程实时监控,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预警预报。充分发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第一现场”的见证服务作用,利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围标串标预警系统功能,通过电子清标、IP与MAC地址双比对、技术标暗标错位评审、打分超限预警等信息技术,防范围标串标,促进评标结果公平公正,提升公共资源交易监测预警自动化能力,规范交易主体行为。加强部门联动、信息通报和资源共享,坚决打击围标串标和资源配置过程中的腐败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