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通过规范交易活动、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改革创新,不断提升高标准服务市场主体能力,用“三员”形象为全力打造经开区公共资源领域优质品牌,创优公共资源交易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一、规范交易活动,为市场主体当好“保障员”。一是招标计划提前发布。按照《关于建立招标计划提前发布机制的通知》(简称《通知》)(济发改公管〔2022〕198号)要求,推行招标计划提前发布,提高招标投标活动透明度,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至少提前30日发布招标计划,中心积极推广制度按照要求落实到位,自《通知》下发以来,共计发布招标计划29个,发布率为100%,为潜在投标人了解招标项目信息提供了参考,有效延长了市场主体投标准备时间,进一步提高了交易活动的透明度。二是推行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济宁经济开发区石雕文化产业园项目(EPC)”为我市首例在省域范围内实现的1+N远程异地评审项目,主场设在济宁,副场分别设在泰安和聊城。2023年,完成远程异地主场项目13个,其中,建设工程项目4个,政府采购项目9个。配合太白湖新区、任城、兖州、邹城等8个地区完成非1+N远程异地评标项目18个,1+N远程异地评标项目21个。促进了优质专家资源跨区域共享,遏制了围标串标等违法行为,为各方交易主体营造了更加公平、公正的公共资源交易环境。
二、落实主体责任,为市场主体当好“守门员”。一是破除交易文件隐形壁垒。针对含有技术参数或需求特殊的项目,要求招标采购人在招标公告发布前将参数或需求进行标前公示,组织专家对项目参数或需求是否合理等进行论证,破除交易文件隐形壁垒;对招标采购人设置超出项目本身规模和质量的评审指标、与合同履行无关的评审指标等高门槛行为,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让市场各方主体充分竞争。二是推进项目“应进必进”。按照省委、市委对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要求,坚持“应进必进”、“能进必进”的原则,聚焦高质高效提升政府平台公益性服务效能,结合经开区民营企业多,企业内有部分闲置厂房和一些老旧设备需要处置的特点,拓展平台服务范围,主动延伸交易服务触角,搭建“企业闲余”交易平台,畅通闲置资产供需对接渠道,进一步服务民营企业闲置资产交易活动。今年共计发布标的91个,挂牌价格10191.1645万元,成交标的28个,成交金额3833.1万元。三是畅通投诉异议渠道。加强与区住建、财政等行政监管部门的沟通配合,结合各行政监管部门电子行政监管系统,推行在线监管,对接到的投诉举报和发现的场内交易违法违规问题及时转交各相关行政监管部门处理,为行政监管部门依法履行综合管理、行政监督、执法监管职责提供支持。
三、强化服务意识,为市场主体当好“服务员”。一是实现电子营业执照认证登录。依托济宁市公共资源电子交易平台,实现了电子营业执照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中的认证登录。市场主体可通过微信、支付宝等应用进入电子营业执照小程序,验证执照并扫码授权登录系统,参与交易,不再局限于账号密码、CA证书等传统登录方式。二是减免诚信企业投标保证金。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完善招标投标交易担保制度进一步降低招标投标交易成本的通知》(发改法规[2023]27号)文件精神,加快推动招标投标交易担保制度改革,鼓励减免政府投资项目投标保证金,区中心积极与市中心、市住建局和招标人充分沟通对接,有效降低项目投标保证金数额,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市工程建设领域招投标信用体系建设。三是开展调研问需活动。每月对发布中标结果公示的项目开展电话回访,充分听取投标企业、招标代理机构、评审专家等多领域服务主体意见建议。多次深入山东神力索具有限公司、山东嘉合美居日用品有限公司、智慧谷科技创新园(济宁)有限公司、山东楷益新型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等50余企业实地走访洽谈,开展调研宣讲,制作宣传彩页,以“明白纸”的形式让企业快速了解平台服务效能、掌握交易流程。同时通过参加新闻发布会、组织召开企业座谈会、“送技术上门服务”,不断增强服务对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