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三个“更加”推进公共资源交易 全流程电子化

三个“更加”推进公共资源交易 全流程电子化

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招标采购数字化建设,提高公共资源招标、投标、开标、评标、监管等全流程效率,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经开区分中心积极推进招标采购电子化交易,主要体现在三个“更加”。

一、 电子化改革更加深入无纸化、数字化流程不断升级。经开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的“不见面开标大厅”可以查看到所有交易类型的项目信息、政策法规并配置了平台的交易指南、服务手册等,应用电子签名等新技术实现了从项目招标登记、招标公告、投标报名、中标公示、中标结果公告等全流程电子化交易,持续优化“不见面开标”、“网上办”等应用场景,大力推动现场交易向网上交易的转变,切实帮助投标方、招标方和评标方节约了时间、交通、费用等成本,提高了评标质量和评标效率。“CA数字证书”“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CA数字证书”采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将CA证书融入移动互联网设备代替传统CA实体介质,助力实现CA证书及电子签章的“一网办、不见面”。传统的公共资源交易,企业要办理CA数字证书,投标人需要拿着材料原件或复印件到窗口办理,外地企业办理或本地企业材料不齐全的情况下办理时长可能会长达1-5天。有了“CA数字证书”,企业多数事项在手机上操作即可,当天就能完成。目前CA数字证书的办理和领取全部改为CA网上营业厅在线申请、邮寄领取,或通过“标立通”小程序申请虚拟版数字证书;“远程异地评标”是以信息化为手段,通过系统随机抽取多地评标专家,实现专家资源共享;通过设立主会场和分会场的形式组织专家通过远程评标系统远程异地评审项目,两地的评审专家通过CA数字证书中的电子签名共同进行结果确认。在疫情防控期间实现交易“不断档”、服务“不掉线”,实现全程监督和风险受控。2022年,经开区共完成远程异地项目26个。其中,与市域内8个地区完成远程异地评标项目22个,与省域内3个地区完成远程异地评标项目4个,连续3个月建设工程类远程异地评标项目占当月开标项目比例达100%,有效促进了专家资源跨区域跨领域共享,规避了“专家围猎”的风险。大力推广电子保函。投标企业可以通过市电子保函系统“标立通”微信小程序向担保机构申请“电子投标保函”代替现金保证金,在建设工程招标投标领域经开分中心大力推广电子保函。2022年累计缴纳保证金金额2499.75万元,保函缴纳次数比例68.06 %,保函缴纳金额比例83.45%,保证金缴纳金额同比增长43.96%,大大减轻了企业现金流压力接来下经开区中心将积极推动电子保函在履约保证金、质量保证金上的应用,不断促进电子保函服务升级,使投标企业充分体验信用价值,引导其树立诚信意识,共同构建守信激励格局。

二、 电子化在线监管更加有力经开区分中心依托济宁“云视通”公共资源交易数字见证平台,采用“数字见证”服务模式实现了专家评标过程中的数据实时汇集、全程监控,配合行政主管部门推动了招标采购从线下现场监管转变为网络在线立体穿透监督,事中事后监督的网络数字监管方式。“数字见证”能够有效的督促市场各方主体依法开展招投标活动,充分发挥“报警器”的作用,杜绝招标投标过程中的围标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

三、 电子化信用体系更加完善一是开展评审专家、招标代理机构履职评价。加强对评审专家和招标代理机构的政策宣讲,要求采购人或其委托的采购代理机构在评审活动结束后,对评审专家的专业技术水平、遵守评审纪律、评审工作质量等情况进行评价;要求评审专家在评审活动结束后对采购代理机构的采购文件编写质量、评审活动组织等情况进行评价,进一步丰富“信用中国”、“信用山东”系统内交易主体的信用信息,完善信用平台信用体系。二是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积极支持配合行政监督部门对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等交易主体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通过全面地对招投标企在环保、税务、安全生产等诚信行为方面进行综合监测评价,从而加快招投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提升交易主体诚信意识。三是加大信用信息记录数字化应用力度。配合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升级优化交易系统,探索以自动验证、时间戳和自动比对等手段,自动获取、自动记录交易过程出现的失信行为,并进行数字化处理;探索建立公共资源交易信用码体系,以“动静结合”形式生成新型信用码,对参与交易各方身份信息、交易事项、失信行为、奖惩记录分别赋码,实时反映诚信状况,实现“用码记信、亮码显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