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让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更上一层楼

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让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更上一层楼

2021年,济宁市经开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按照国家、省关于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总体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构建“公正、规范、高效、廉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为目标,深入推进交易领域“放管服”改革,在激活市场资源、提升服务质效等方面成效显著。

2021年1-12月,中心共完成交易项目95宗交易总额91503.22万元为国家节约资金5930.27,节支率6.09%。今年以来,济宁经开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深化平台整合共享,不断改革创新,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更好地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公平、公开、公正、健康、有序发展。

交易项目优保障

——工程建设项目交易同比增长168.46%

今年以来,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为更好的服务重点项目建设,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要求,制定了《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服务重点项目实施办法》(济公资中心发〔2021〕3 号),经开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建立了重点项目招标采购工作绿色通道,对区重点项目实行“全天候、零时限”服务,进场招标登记即到即办,项目招标投标相关手续当天查验完毕。对重点项目在进场登记、信息发布、开标、评标、公示、发布中标(成交)通知书等环节,通过采取提前介入、容缺受理、优化流程等方式,全力保障重点项目招标采购活动进行;对经开区房屋建设和市政工程项目推行“评定分离”办法,进一步落实招标人主体责任制;与市场主体建立亲清的服务关系,开通“招标投标指标营商环境意见建议征集栏”、推动建设工程项目“一项目一回访”常态化运行机制,畅通交易主体沟通渠道,广泛听取交易主体意见建议,为建设高品质经开提供强力支撑。

据统计,2021年1-12月,工程建设交易项目22个,同比增长22.22%,项目交易额79389.95万元,同比增长168.46%;政府采购项目交易51个,同比下降41.38%,项目交易额8844.05万元,同比下降22.12%。

智慧交易再提速

——经开区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率达100%

按照“一体化发展、一盘棋运行”思路,在加强电子交易平台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对接政府采购交易监管平台、行政监督平台和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达到了“一网三平台”的信息化建设要求,实现了数据互联互通、信用信息共享。推动“远程异地评标”、“数字见证”、“评定分离”等创新举措常态化运行,实现了优质专家资源跨地区、跨行业共享共用,遏制了围标、串标违法行为。推动上线“标立通”微信小程序,实现CA数字证书办理、招投标文件签章、加密解密、开具电子保函等事项掌上办理。推动在线抽取评标专家、在线支付专家评标评审费用,进一步规范了评标(评审)专家劳务报酬支付行为。据了解,2021年,经开区完成全流程电子化招投标项目95个,交易额91503.22万元,电子化覆盖率100%。

减负降费出实招

——电子保函减轻资金占压1.55亿元

为拓展公共资源交易金融服务支撑平台功能,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发上线电子保函系统,各行业行政监管部门在招标文件示范文本中明确投标人可通过我市公共资源交易系统在线开具电子保函,实现电子保函在线实时开具、在线推送。

2021年1-8月,系统共开具电子保函675次,为企业减少现金占压达1.55亿元,有效减轻了企业投标成本。

创新推动走在前

——经开区完成远程异地评标项目15宗

为推动我市远程异地评标实现规范化、常态化应用,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开发了远程异地评标调度系统,升级改造交易系统,实现云智监管平台与远程异地评标室监控系统对接、专家云签系统与交易系统对接、专家会议系统与评标系统对接。远程异地评标系统采用环境监控、人脸识别、系统留痕、电子签名和音视频对讲“五合一”技术手段,将每一个评委的每一步评标操作都详细记录,实现评标结果可溯源、可追踪,确保评标环节公平公正。

2021年1-12月,经开区共有15个项目作为主会场开展了远程异地评标评审工作,4个项目作为分会场开展了远程异地评标评审工作,在我区已经形成了常态化的评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