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济宁经开区多举措护航公共资源 交易领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济宁经开区多举措护航公共资源 交易领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近年来,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经开区分中心强化数字赋能,抓实改革创新,多措并举促进各项工作提质增效,优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营商环境。

一、全面推进电子化交易“增速度”。依托一体化交易平台,以简流程、提效率、降成本、优服务为目标,持续推进“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建设,实现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等各类项目从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文件发布、开标、评标、中标通知书发放、合同签订变更、保证金收退、资料归档、质疑投诉等26个节点全流程电子化。“标立通”微信小程序,实现了从“线上办”到“掌上办”的跨越。中心积极推进CA证书全省互认,推广使用电子保函,推动使用电子证照登录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加强交易现场数字见证服务,实现档案电子化管理,专家评审费在线支付,全面推行远程异地评标,为交易各方业务受理、场所预约等提供便捷化服务2024年,建设工程项目均实行1+N模式远程异地评标,大大推动了专家资源跨区域共享,提升了交易效率。

二、强化保证金差异化缴纳“强力度”。根据工作要求严格按照《关于鼓励减免投标保证金降低招标投标交易成本的通知》(济发改公管〔2023〕148号)文件执行,对经开区辖区范围内依法必须招标的房屋市政、交通、水利和农业农村等单项合同估算价1000万元以下的政府投资项目,免缴投标保证金。对需要收取投标保证金的项目,投标保证金收取比例由最高不超过项目估算价的2%降为1%,且不得超过规定最高限额。鼓励招标人根据投标人的信用记录实施差异化减免保证金,免缴投标保证金的投标人需向招标人出具信用承诺书,承诺遵守招标投标相关法律法规。2024年以来,为市场主体减免建设工程投标保证金107.65万元。

三、开辟绿色通道延时服务“添温度”。发挥交易服务平台和要素保障作用,认真做好项目登记、时间确认、场地安排、业务指导、信息发布等服务。为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做好服务保障对时间紧急的项目,实行加班办理,特事特办,全力做好项目进场交易审核和场地预约服务。2021来,共为进场的建设工程、政府采购、其他交易类项目提供300余场次1500个席位,提供副场见证服务180余次。

四、有力规范业务工作机制“提精度”。参照《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业务工作规程》等制度文件,规范项目进场阶段、公告信息及招标文件发布阶段、专家抽取阶段、开评标阶段、交易结果确认等阶段的见证服务流程。严格专家抽取过程控制和保密措施,所有项目的公告公示信息,严格按照规定公开项目所有信息,并同时公开异议联系人、联系方式,畅通异议投诉渠道。通过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制,优先办理重点项目进场登记。常态化征集市场主体意见建议,实施交易主体“一项目一回访”制度,不断提升平台服务质量和运转效率。

    五、不断增强平台服务能力“扩容度”。关注非国有资产类企业,尤其是数量庞大的民营、集体企业闲置生产设备、股权等资产的处置途径,为助力民营企业盘活闲置低效资产,激活一池春水,坚持把数字化创新作为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搭建了为民营企业闲置资产交易提供服务的政府公益性平台--“企业闲余”交易平台,经开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覆盖范围由传统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国有产权交易逐步扩大到以市场化方式配置的民营企业闲置资产交易,打破了买家找不到卖家、卖家找不到买家的信息壁垒,有效畅通闲置资产供需对接渠道,提高了变现效率,降低了运营管理成本,激发了民营企业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促进了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截至2024年7月,共计发布标的117个,挂牌价格22116.1645万元,成交标的86个,成交金额8034.00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