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加快招标采购数字化建设,提高公共资源招标、投标、开标、评标、监管等全流程效率,降低成本,维护招投标过程中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保证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招标采购活动顺利开展,经开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积极推进招标采购电子化交易,主要体现在三个“更加”。
一、 电子化改革更加深入
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全面提升软硬件服务设施,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助力招标采购全流程交易,我区中心积极推动市电子交易平台的应用,在建设工程、综合交易、政府采购项目上均实现了电子化交易,促进电子化交易在我区的深入改革。
(一)无纸化、数字化流程不断升级。经开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的“不见面开标大厅”可以查看到所有交易类型的项目信息、政策法规并配置了平台的交易指南、服务手册等,应用电子签名等新技术实现了从投标信息注册、项目信息发布、项目招标登记、招标公告、投标报名、中标公示、中标结果公告等全流程电子化交易,持续优化“不见面开标”、“网上办”等应用场景,大力推动现场交易向网上交易的转变,切实帮助投标方、招标方和评标方节约了时间、交通、费用等成本,提高了评标质量和评标效率。
(二)“评定分离”、“CA数字证书”“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1.“评定分离”制度是把对中标人的最终选择权还给招标人,使招标人真正能够对招标投标活动及最终的招标结果负责,并对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投资效益负责。同时,将评标专家的职责也从决断性的“代购”回归到专业性的“导购”本身。“评定分离”制度可以有效实现招标人权责统一。我中心积极在全区推广“评定分离”在工程建设招投标项目中的应用。2.“CA数字证书”采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将CA证书融入移动互联网设备代替传统CA实体介质,助力实现CA证书及电子签章的“一网办、不见面”。传统的公共资源交易,企业要办理CA数字证书,投标人需要拿着材料原件或复印件到窗口办理,外地企业办理或本地企业材料不齐全的情况下办理时长可能会长达1-5天。有了“CA数字证书”,企业多数事项在手机上操作即可,当天就能完成。截止目前经开区所有投标企业都需要办理“CA数字证书”。3.“远程异地评标”是以信息化为手段,通过系统随机抽取多地评标专家,实现专家资源共享;通过设立主会场和分会场的形式组织专家通过远程评标系统远程异地评审项目,两地的评审专家通过CA数字证书中的电子签名共同进行结果确认。在疫情防控期间实现交易“不断档”、服务“不掉线”,实现全程监督和风险受控。截止目前,7月15日济宁经济开发区中水净化生态湿地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设计项目、7月27日济宁经济开发区农村安全防护工程(机场路)项目、8月6日济宁经开区老赵王河水质净化提升工程、8月6日济宁市生态环境局经济开发区分局治超站车辆尾气抽检、非道路移动机械申报登记、环保编目喷涂工作聘请第三方机构项目这4个项目均采用远程异地评标。
(三)大力推广电子保函。投标企业可以通过市电子保函系统向担保机构申请“电子投标保函”代替现金保证金,在建设工程招标投标领域我区大力推广电子保函。目前我区在建设工程招标投标领域已全面推广电子保函等非现金形式缴纳投标保证金。接来下经开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将按照“信用优先、降低成本、分布实施、稳妥推进”的工作原则不断促进电子保函服务升级,使投标企业充分体验信用价值,引导其树立诚信意识,共同构建守信激励格局。
二、 电子化在线监管更加有力
我区依托济宁“云视通”公共资源交易数字见证平台,采用“数字见证”服务模式实现了专家评标过程中的数据实时汇集、全程监控,配合行政主管部门推动了招标采购从线下现场监管转变为网络在线立体穿透监督,事中事后监督的网络数字监管方式。“数字见证”能够有效的督促市场各方主体依法开展招投标活动,充分发挥“报警器”的作用,杜绝招标投标过程中的围标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
三、 电子化信用体系更加完善
社会信用体系是一个由社会法律制度、教育、文化以及专业社会信用服务体系等诸多元素构成的社会治理系统,是社会诚信的制度保证,对经济健康发展、金融市场稳定以及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经开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积极配合区发改部门、区住建、交通、水利等行政部门,利用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搭建的数据共享平台对接系统数据,打通市场主体信息、资质信息、信用信息、业绩信息共享堵点,秉承统一规划、统筹推动、开放共享、联合共建、应用为本,奖惩并重的建设理念,为政府部门、公用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金融机构、个人和企业提供信用信息采集、信用查询、信用评价等服务,建立信用承诺制度和考评奖惩机制,完善投标企业和监理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为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和推动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