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济宁市经开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按照国家、省关于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总体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构建“公正、规范、高效、廉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为目标,深入推进交易领域“放管服”改革,在激活市场资源、提升服务质效等方面成效显著,第一季度公共资源交易工作实现“开门红”。
交易项目优保障
——第一季度成交额达1.57亿元
今年以来,经开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为更好的服务重点项目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服务重点项目实施办法》(济公资中心发〔2021〕3 号),开通了重点项目招标采购工作绿色通道,对区重点项目实行“全天候、零时限”服务,进场招标登记即到即办,项目招标投标相关手续当天查验完毕。对重点项目在进场登记、信息发布、开标、评标、公示、发布中标(成交)通知书等环节,通过采取提前介入、容缺受理、优化流程等方式,全力保障重点项目招标采购活动进行;对经开区房屋建设和市政工程项目推行“评定分离”办法,进一步落实招标人主体责任制;与市场主体建立亲清的服务关系,开通“招标投标指标营商环境意见建议征集栏”、推动建设工程项目“一项目一回访”常态化运行机制,畅通交易主体沟通渠道,广泛听取交易主体意见建议,为建设高品质经开提供强力支撑。
2022年1-3月,中心共完成交易项目15宗,交易总额1.57亿元,节约资金811.94万元,节支率4.92%。其中,建设工程交易项目10个,总成交金额1.5亿元,节约资金791.70万元,节支率5.01%;政府采购交易项目4个,总成交金额484.69万元,节约资金8.33万元,节支率1.69%;综合交易成交项目1个,总成交金额210.70万元,节约资金11.90万元,节支率5.35%。
智慧交易再升级
——开启专家评审劳务报酬线上支付新时代
为积极顺应互联网时代公共资源交易“不见面”发展趋势,经开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积极推动使用“评标专家费用电子支付系统”,在建设工程交易环节实现全流程电子化的基础上,不断延伸电子化服务触角,健全完善标后“末梢”管理。3月18日,“济宁经济开发区智能绿色制造与信息网络创新示范产业园一期工程七号厂房及附属设施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EPC)项目”作为首个评标专家劳务报酬线上支付项目,开启了评标专家劳务报酬支付新模式,标志着经开区公共资源交易项目评标专家劳务报酬迈入线上支付新时代。
评标专家劳务报酬线上支付模式, 统一了评审费发放标准,杜绝了人工计费可能发生的误差,保障了评审专家的合法权益,完善了建设工程“不见面”交易服务体系,大幅提高了支付效率。另外,在线支付具有痕迹可溯、主体可查、数额可对、流程可核的特点,为助力行业监管部门加强监管提供了数据支撑,有利于营造更加公开透明的阳光交易环境。
3月份,经开区共有5个建设工程项目采用“评标专家费用电子支付系统”支付专家评审劳务报酬20余笔。
减负降费出实招
——保函缴纳金额占同期保证金87.34%
为拓展公共资源交易金融服务支撑平台功能,经开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全区建设工程项目中全面推行银行保函、电子保函代替现金保证金。
2022年1-3月,累计共有58家市场主体采用银行保函、电子保函方式提交投标保证金,共计投标次数82次,保函缴纳次数59次,保函缴纳次数比例达到71.95 %。累计缴纳保证金金额1340.95万元,保函缴纳保证金金额1171.2万元,保函缴纳金额占同期保证金87.34 %,有效减轻了企业投标成本。
交易归档电子化
——实现公共资源交易档案集约化管理
为进一步提升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水平,经开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积极推动建设工程和政府采购类等项目在完成电子合同签订后,由招标(采购)代理机构在交易系统对项目交易过程产生的资料进行归档。实现建设工程、政府采购等多类业务数据的电子化即时建档、存档、归档,实现归档自动化、保管电子化、和利用网络化,实现档案无纸化、归档操作自动化,解决了传统纸质档案归档困难、数量繁多、检索效率低、保存成本高等难题,实现公共资源交易档案集约化管理。